Logo
媒体语言资源服务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
搜索切换语言
舆情语情
2025.07
丰富表达彰显汉语魅力
身边一名画家以书画扇面赠朋友,朋友却不悦,认为扇有"散”的谐音,不吉利。其实,人际交往中赠文化扇或雨伞,本是一番好意,因谐音而感到扫兴,大可不必。 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竹伞遮云径,藤鞋踏藓矼”……古人诗词中,扇和伞两个意象表达的多是正面意涵。其实,中国人自古就有用谐音表达吉祥的传统。比如“羊”谐音“祥”,扇子有“善解人意”的寓意,猫和蝴蝶谐音“耄耋”,有祝人长寿之意。丰富的表达,是汉语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动写照。 语言是一条有生命力的河流,总有新的含义和表达汇入,它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拥有了更好刻画时代的能力。如今,一些有新意的“网言网语”广为流传,说明创新创造正赋予汉语新的魅力。实际上,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沟通心灵的力量。面对纷繁复杂的新表达、新解读,不妨秉持乐观、宽容的态度。毕竟,新语汇的形成需要沉淀和研磨,经过大浪淘沙才能达到“信达雅”的境界。君不见,曾经的网络热词,很多早已消失在了词语的密林之中。阻碍人际交往的语言曲解,也不会长久存在。 也要看到,“语言是存在之家”,是每个人的文化之根。我们要培养开放的胸怀,也需练就正确使用语言的自觉。避免曲解美好的语言意象,拒绝使用黑话烂梗,既是如何使用语言、更好表达的问题,也是如何对待文化、更好生活的问题。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去丰富表达、感悟文化,语言的大河就会更加澄澈明净、更加充满活力。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李杰如 责编/杨书
2025.07
12个“揭榜挂帅”大模型发布
7月2日,"中国数据街”高质量发展论坛——“数据技术赋能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论坛在“大吉巷”中海金融中心举办。 本报记者 方非摄 昨天,聚焦“AI应用落地”的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期间举行。“杨梅工业”智能体开发和应用平台上线开源,一批“揭榜挂帅”大模型应用需求向全社会发布,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亮相……北京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成果在会上全景式展现。 AI落地,场景先行。2025年北京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揭榜挂帅”在会上发布,此次共遴选出12个场景,覆盖制造业、教育、医疗、金融、环境、能源、文旅、智慧水厂、街道安全、建筑、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总预算高达1.1亿元。 在“AI+制造业”领域,显示龙头企业京东方发布了“AI+器件仿真设计平台的研究与构建”场景,希望实现光学仿真、电学仿真、力学仿真、版图设计等环节的智能化升级,提升研发效能、降低实验试错成本、缩短新品上市周期。 在“AI+城市”领域,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发布了“基于AI的城市路桥隧管养智能决策系统”场景,将通过大数据与AI,在路桥养护计划、风险预识别、安全预评估、应急抢险指挥调度等工作中进行智能辅助决策。 这些需求明确、预算充足、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场景公布后,将面向全市创新企业等公开征集解决方案,通过供需对接促成合作,加速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应用,推动场景化落地。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千行百业,在工业领域的突破将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北京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专门面向工业智能体应用开发与部署的“杨梅工业”平台在会上开源发布并上线。凭借智能体开发引擎、敏捷部署工业解决方案、开放产业生态三大核心能力,该平台已在汽车、电子、化工等行业成功应用。 2025年被业界定义为大模型应用落地元年,全球大模型技术加速从“技术验证”向“商业闭环”跨越。北京市通过多政策协同积极推进各领域应用场景开放,积极组织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形成支持大模型应用落地的产业环境。当日,95个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典型案例发布,全面展示北京“人工智能+”行业的应用成果。这些案例涵盖医疗、教育、金融、政务、文化、办公、传媒、营销、内容安全等多个领域,彰显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北京样板”和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北京标杆”。 文章、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李杰如 责编/杨书
2025.07
汉字故事 世界聆听
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舞台上,汉字正逐渐超越单一的书写功能,成为一扇了解中华文明精髓的窗口,一座连接多元文化的桥梁。如今,汉字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悄然走进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生活。讲述汉字故事,是在追溯中华文化的根脉与魂魄,也是在以独特的东方智慧回应世界对中国声音的深切期待。 跨语言传播全球共享 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最新数据显示,中文教育已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海外中文学习者总数突破3000万。 从南美洲的文化中心、非洲的乡村学校,到欧洲的孔子学院、亚洲的国际学校,在世界各地的中文课堂里都能看到孩子们认真学习汉字的身影。各国汉语教育机构开设有丰富的汉字课程,不同国家、年龄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因汉字汇聚一堂,共同探索这一古老文字的深厚内涵及艺术之美。 除了海外课堂,汉字在更多的文化"现场”中绽放光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员以大篆、小篆、楷书3种字体的动态演绎,将汉字“和”所蕴含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中华智慧,转化为跨越语言的文化符号。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以行书“冬”字为骨架,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笔势融为一体;采用篆刻风格,将“雪车”“冰壶”等项目图标的英文名称转化为汉字印章式设计;“长信宫灯”造型的火炬接力火种灯上,镌刻甲骨文“光”和“永”,诠释“永恒信念”的哲学理念。当汉字升华为可感知、可交互、可共鸣的文化介质时,其承载的价值观跨越语言,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2024年联合国中文日期间,伦敦举办的“汉字演变”主题展以生生不息为叙事主线,让欧洲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一位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生’字让我着迷,从甲骨文的质朴到楷书的成熟,仿佛见证生命成长的全过程。”英国中学生Linda用毛笔写下自己的汉语名字后说:“我用一支笔穿越了几千年。”展览特别设置了“汉字中的自然之道”互动区,参观者可通过触摸屏观察“木”“水”“山”等自然类汉字从象形到抽象的演变。 当汉字在大型会场的光影中亮相,在欧洲古城的街巷里驻足,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流淌时,它已超越书写符号,成为文明对话的“现场见证者”。 融入多元文化交流 随着汉字在全球的传播,越来越多非华裔学者和文化爱好者投入汉字的研究与推广中。 在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笔下,汉字是一段段充满奇幻与智慧的故事。她的代表作《汉字王国》以精心设计的情节和生动插图,为全球小读者揭开汉字的神秘面纱。 在书中,林西莉以简洁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该书在瑞典出版后迅速引发国际关注,如今已被翻译成10余种语言,成为畅销全球的汉字教育经典读物。它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更帮助他们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是理解中国文化、连接世界的钥匙。 在美国,被誉为“汉字爷爷”的理查德·西尔斯以另一种方式推动汉字的全球传播。这位学者对汉字研究近乎痴迷,数十年来潜心钻研汉字字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世界分享研究成果。他开发的免费汉字字源网站,为全球学习者打开了解汉字演变历程与文化内涵的窗口,成为海外汉字爱好者的入门宝库,尤其对无法亲身前往中国的外国人尤为重要。 2012年,西尔斯荣获“知识中国”年度人物称号,他的故事由此广为中国民众所熟知。此后,他受邀登上《朗读者》节目。在节目中,他动情地说:“汉语跟汉字就是我的生命。”如今年过七旬的他依然活跃在传播文字文化的一线。从最初的“汉字叔叔”到现在的“汉字爷爷”,这个亲切的称谓变化见证了他数十载对汉字研究的执着与奉献。 林西莉和理查德·西尔斯的故事,是无数汉字学者与爱好者中的缩影。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外国友人通过书籍、网站、课堂、展览等渠道与汉字结缘,并投身汉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工作。汉字正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 数字技术赋能焕新 数字时代的科技发展为汉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其国际传播开辟了新语境与路径。从短视频“汉字挑战赛”到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软件,全球用户正通过社交媒体互动、中文学习网站和智能移动应用,进入“可触摸”的汉字世界。 近年来,外国自媒体博主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汉字。澳大利亚博主李慧琳在Instagram和YouTube上发布视频,分享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展示通过汉字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引发各国观众的关注;TikTok平台上,众多外国博主发起“汉字挑战”,鼓励观众模仿汉字书写、解读汉字字义或讲说汉字故事。这类视频收获全球观众的点赞和分享,尤其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科技赋能的传播模式不仅降低了学习门槛,也重塑了全球汉字传播生态。 2023年安阳国际汉字大会汇聚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语言学家和文化学者。大会以“文字·文明·科技·未来”为主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汉字的创新发展路径。在AI技术赋能下,汉字学习正经历巨大变革:智能书写实时捕捉学习轨迹;语义识别技术和可视化汉字教学工具帮助外国学习者更轻松地理解字形背后的文化意涵;沉浸式学习场景表现突出,VR技术还原殷墟甲骨文刻写环境,让学习者在虚拟甲骨上体验造字;AI绘图算法能根据“山”“水”等字的象形特征生成动态水墨动画,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自然图景……技术创新不仅降低了认知难度,更让外国学习者在笔画间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思维密码,助力汉字的国际传播。 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中华文化基因的体现。 汉字承载着文明的精髓,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连接着世界人民的心灵。汉字之美,不只在于书写,更在于唤起理解、激发共情、建立认同。世界读懂汉字,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陈丹妮 责编/杨书
2025.07
加强术语标准化研究 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
如今,全球"中文热”持续升温,中文课程已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国际社会对中文的需求激增,我国作为中文教育公共产品提供者,亟待加强以术语研究夯实国际中文教育基础的探索。 术语是标准化的关键。在行业内部,术语标准化可避免教师、学者在交流中的误解,使专业培训更精准、教材编写更规范、学习资源与产品更有针对性、应用场景和教学方法更有实效。在学科建设上,它有助于完善理论体系,厘清学科边界、理顺内部逻辑,为学术研究筑牢根基。在国际交流中,它是消除文化隔阂的“润滑剂”,能减少中外对话障碍,促进文化交融。术语研究与推广将提升中文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助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全球语言教育中绽放光彩。 一、核心问题 国际中文教育正逐步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术语体系构建有待加强。核心问题主要有三大方面: 术语称谓规范性认知有待强化。目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缺乏统一的术语标准和规范体系,一线工作者在术语选用上缺乏清晰指引。诸多基本概念边界模糊,如“国际中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学”内涵外延界定不明晰,“中文+”被随意套用等。从政策文本、学术写作、教学管理到测试评价,这些问题如影随形,侵蚀着国际中文教育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尤为关键的是,不同政策文件术语指称存在差异。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用“中文国际教育”,《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用“国际中文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则用“汉语国际教育”,这种不一致可能阻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间的沟通协调、资源共享以及协同运行,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效率的提升。 核心术语定义存在分歧。在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走出去”和西方语言理论“引进来”的双重影响下,核心术语的使用呈现出“众口难调”的态势。例如,《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教育学学科属性与专业应用型人才规格的界定,与学界以及英美国家普遍使用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中文作为外语”等语言学学科术语存在差异。这反映出中西方教育理念和语言习惯的“隔阂”,也凸显了术语标准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种分歧如沟壑,制约了中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 新业态催生新术语,标准化进程滞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中文+职业技能”“中文工坊”等一大批新术语。然而,由于对新术语缺乏深入研究,其概念、本质、功能等尚不清晰,难以确保实际应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致使学界和业界在话语表达与实际操作中常出现概念模糊、界定不清等问题。这不利于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应对策略 为有效应对国际中文教育术语标准化所面临的复杂挑战,我们需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融合国际通行方法,致力于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规范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深耕基础研究,筑牢术语体系框架。对于“国际中文教育”等核心概念,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探究语言文字本体及教育性质,明确其作为术语研究逻辑起点的理论内涵。比如,以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权威教材与核心期刊为语料库,结合中文分词与词频统计技术,系统筛选领域内高频术语,形成基础术语候选集。此举既可解答“国际中文教育本质为何”等核心命题,又能为后续术语萃取提供基准参照,确保术语体系具备扎实的学术根基。 跨学科协同合作,提升术语提取精度。在数字化时代,术语标准化工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应组建由国际中文教育学者与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领域专家构成的联合团队,构建全面的文献数据库,通过主题模型分析、共现网络构建等技术手段,高效识别大规模语料中“国际中文、中文教育”等概念,并精准提取语义关联。此举不仅能大幅提升术语抽取的精准度,而且可构建涵盖教学、评估、管理等全场景的术语知识体系。 锚定学科体系,厘清术语层级边界。术语并非孤立存在,需要将其置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框架内进行考量。应构建“主干学科—支撑学科—交叉领域”三级分类体系,明确术语层级归属、范畴边界及适用范围。针对国际中文教育跨学科、跨文化及跨领域的特性,需重点界定“中文+专业”“中文+文化”“中文+职业”等新模式的术语内涵,建立术语互文性标注规则,避免因学科壁垒导致概念混淆。此举有助于形成层次分明、逻辑自洽的术语体系,为学科发展提供概念工具支撑。 联合社会团体,激活标准实践动能。国际中文教育术语标准化面临着用户基数少、传播力弱等困境,因此需要联合社会团体力量。可与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各国中文教学(教师)协会等联动,制定团体标准,如《国际中文教育术语编写指南》。借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的经验,采用“术语提案—专家评审—实践反馈”的动态修订机制,依托国家语委和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等机构,构建“团体标准(或语言文字规范)—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升级通道。此举既能调动学术团体与行业主体的能动性,又能保障术语标准的权威性与适用性。 创新宣贯方式,培育术语应用生态。应构建“学科建设—学术引领—技术赋能—场景应用—事业拓展”的立体化宣贯体系。在学科与学术层面,确定术语研究方向,开展相关专项课题研究,举办国际术语论坛,提升术语标准的话语权;在技术层面,开发在线检索平台,集成术语智能解析、术语案例点评等功能;在实践层面,推动术语标准纳入国际中文教师资格认证、教材编写规范等制度体系。特别要发挥行业内领军人物的示范效应,通过国际中文教学研讨会、世界中文大会等渠道,促进术语标准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 三、结语 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已被纳入多项重要规划,国际中文教育与外语教育、手语教育等一并成为语言文字标准规范建设的特色领域。术语标准化是搭建标准体系的基础,能为自主知识体系更新提供指引。国际中文教育术语标准化注定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我们应以核心术语为突破口,秉持“迭代式”发展理念,构建“试点—评估—升级”闭环机制,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且具有高度适用性的国际中文教育术语体系,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贡献知识力量。 文章来源/《语言文字报》 编辑/陈丹妮 责编/杨书
2025.07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实施四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韩国举行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简称《等级标准》)实施四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于28日至29日在韩国仁川举行。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实施四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于28日至29日在韩国仁川举行,图为会议现场合影。 韩国彩虹孔子学院供图   本次会议是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指导下,由韩国中文教育研究会,汉考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韩国彩虹孔子学院,延世大学中国研究院联合主办,由韩国彩虹孔子学院/HSK考试中心承办。会议以"加强《等级标准》对接应用,扎实推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深入探讨《等级标准》体系建设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会议开幕式上,韩国中文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彩虹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金振武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致欢迎辞。金振武提出“统筹谋划,不断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体系化;一国一策,持续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本土化;科技赋能,加速国际中文教育转型的数智化;久久为功,实现国际中文教育全方位的标准化”的目标。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钟英华作主旨发言。钟英华对本次《等级标准》实施四周年国际学术会议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韩国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沃土。希望更多以创新、人工智能相关的主题进行研讨,同时对会议的成果、未来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许。   中国驻韩国大使戴兵发来祝贺视频,对大会对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给予肯定,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韩国延世大学校长尹东燮通过视频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国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指出延世大学始终对汉语研究及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性寄予高度认可。   本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200余名来自91所中、日、韩高校的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期间还将举办第二届彩虹杯世界韩人中文演讲大赛。 文章来源/人民网 编辑/陈昱同 责编/杨书
2025.07
百年中国文学中的青春叙事,三联出版《少年中国》《少女中国》
近日,三联书店出版了宋明炜《少年中国:民族青春与成长小说(1900-1959年)》与滨田麻矢《少女中国:"女学生”的一百年》中译本新书,并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行了分享会,探讨百年中国文学中的青春叙事。 《少年中国》书封。三联书店供图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宋明炜在《少年中国》中,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为起点,梳理了1900-1959年文学中的青年形象演变。他指出,现代中国的青春叙事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捆绑:“五四青年肩负‘肩住黑暗闸门’的使命,抗战青年在流亡中寻找尊严,20世纪50年代青年被塑造成民族复兴的‘燃料’。” 《少女中国》书封。三联书店供图   滨田麻矢在《少女中国》中指出,在梁启超“少年中国”与陈独秀“新青年”的宏大话语背后,女学生始终徘徊于历史边缘,“她们被期待成为‘治愈男性的港湾’,却极少站上主舞台”。到了五四时期,陈衡哲笔下女子学校是“临时乌托邦”,凌叔华以白话日记打破文言霸权,鲁迅让子君喊出“我是我自己的”。 活动现场。三联书店供图   作为科幻研究者,宋明炜以刘慈欣《微纪元》为例,提出科幻文学的突破性:“它让青年以‘人类文明保存者’身份登场。近年中国科幻中,青年不再困于历史目的论,转而探索人类共同命运——这或许是激活想象力的新资源。”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编辑/陈昱同 责编/杨书
最新动态
4
2025.07
丰富表达彰显汉语魅力
4
2025.07
12个“揭榜挂帅”大模型发布
2
2025.07
汉字故事 世界聆听
2
2025.07
加强术语标准化研究 助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
1
2025.07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实施四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韩国举行
1
2025.07
百年中国文学中的青春叙事,三联出版《少年中国》《少女中国》
27
2025.06
“将文字交给一切人”——创意写作与新大众文艺的发展
27
2025.06
夏季达沃斯论坛丨“人工智能就像正在成长的孩子”——业内人士热议人工智能发展
Baidu
map